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哪里来?

 是什么让崂山一中的孩子们有这么多奇思妙想,酷炫发明?
  采访中,老师们的谈话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答案——聪颖的头脑,灵巧的双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种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能实际动手把想法变成现实,这是这些小创客们展现出来的共同特质,而这一切离不开学校的培育和塑造。
  崂山一中是全国最早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学校之一——从2000年开始。
  “崂山一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形成了一个体系,”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邢雪梅老师现为山东省研究性学习课程专家组成员,她介绍道,这个项目以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为支撑,不仅有科技创新实验班、科技创新社团、小小创客空间,更有针对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从管理、课程体系上都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这个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每周有两到四个课时上课,开展类似于“无尘黑板擦、新型采茶器”等这一类的具体课题实践活动。为了本次专利申请,70余名师生利用近两年时间进行设计研发。
  崂山一中全体学生都要上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必修课,每周两个课时,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阶段性评价。十多年来,学校挤出时间,把这项“研究性学习课程”扎实地开展起来。
  邢雪梅告诉记者,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把这个总目标分解成一项项具体目标,如“保持学生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等等。
  这些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都一一得到了落实。“比如黑板擦小项目研究的过程,就是创新性思维课的一个实习流程,”指导老师徐文静介绍,整个过程几个同学严格按课程要求进行文献资料学习,浏览中英文网站,查阅书籍资料,了解黑板擦的相关设计,直至完成设计草图,做出试验模型,在班级内检验模型使用效果,“一个项目下来,孩子们的收获不仅是创新了一个产品,也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一次理性的总结。”
  “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怎样统筹安排把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课程长期推行下去,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邢雪梅认为,在观念上,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在实践中,要充分保障其学习时间,并科学设置教学环节。
  “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会内化为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邢雪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获得国家专利只是一个副产品,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