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培养全球治理人才 高校准备好了吗?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8日讯 当前,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认为,“高校加速培养全球治理人才刻不容缓,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种空白亟待填补

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利益拓展过程中,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把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些国家高校的外语语种数量已有相当规模。如美国哈佛大学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有80多个语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有120多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有9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有60多个语种。

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通用语种建设和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总共只有60余种。尤为重要的是,我国语种人才覆盖不够全面,特别是与国际格局转型和我国国家利益延伸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在非洲、南亚、中亚及高加索、南太平洋这些地缘战略十分重要的地区,我们所开设的相关语种非常有限,甚至是空白。在与我国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周边国家,也存在着语种的缺口。

杨学义说,加大对国家亟需非通用语种建设支持,从长远看,对于我国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拓展国家利益,以及提升公共外交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意义。

单一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国际组织人才需求

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国际组织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急需。但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进入国际组织任职,进而也限制了中国职员进入国际组织领导层。

杨学义说,国际组织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外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建设的相对单一,当前外语类人才培养存在重语言轻专业的现象,缺乏专业知识致使大量外语人才难以胜任国际组织专业领域岗位。

杨学义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支持具备基础的高校试点,围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要,设立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为高水平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多科学支撑。

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智库亟待加强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国进一步开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必须对全球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分类的了解和研判,才能确保“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真正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杨学义建议,支持高校结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特别是国际组织在区域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和运作机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术研究以及智库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实现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的全覆盖,用扎实有力、科学前瞻的智库成果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杨学义说,随着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崛起为世界大国,国家战略利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而是越来越多地扩展到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中国高校必须做好准备,培养全球治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