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 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局长
虽然外界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总爱看有没有“状元”,有多少个北大清华,但弋阳与一般地区不同,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合格”。在我们这里,对学困生的关注是衡量教师、学校的重要指标。
弋阳是个劳务输出县,乡村学校留守儿童超过四成,由于缺乏关爱,他们的成绩大多较差,在学校也被边缘化。从教育的角度讲,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权,哪怕是学困生,他们也应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但从现实的角度讲,一些学校、老师的确更愿意关注优秀生、放弃学困生。这是为什么?我们反思,这可能要从我们的评价制度上找原因。
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和监测是必须的。从传统上来讲,一般地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都釆用“一考一分两率”。“一考”是指参加本次监测的学生数。“一分”是指参加本次学科监测成绩的总均分(用参考学生的总分,除以参考的学生数,所得分称为总均分,其中,包括综合总均分以及单学科的总均分)。“两率”是指该校参加监测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一考一分两率”几乎代表了一个学校在这一阶段的所有成绩。所以,各校都非常重视,有些学校层层传递传导压力,直接把这样的监测数据作为年级、班级和教师重要的评价依据。可想而知,监测评价的引领性有多大,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多大影响。
我们在采用“一考一分两率”的监测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校(或老师)在“一考”上做文章,提前“输出”学困生,或者是让他们“因故”不能参加考试。可以想象,在这种评价思维下的学校、老师是如何看待学困生的。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的学困生会因此厌学情绪更加严重,还有的因此而辍学。
“优秀率”评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优秀率从何而来?很多时候,是来自优秀生本身。这批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积极的态度,因而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批孩子几乎不用费心,一点就透。因此,我并不认同使用“优秀率”作为评价老师的主要指标,它很难体现教师的工作及专业程度。
基于“一考一分两率”带来的问题,3年前,我们开始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一考”从原来参加考试学生数向在册学生数改变,这一改变就大量减少了“因故”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 “一分”仍然是总均分,但分母不再是实际参考人数,还是在册人数。
“两率”由原来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变为合格率和对后20%学生的关爱率。我们计算出了全县每所学校后20%学生的平均分。以平均分最高的学校为标准,将每所学校后20%学生的平均分除以最高分,得出的百分比就是这个学校后20%学生的关爱率。
从功利的角度看,学校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更加关注学困生。但更重要的是,大家意识到了学困生这个问题。3年来,关爱率逐渐转变了老师的观念。从最初的想办法“赶走”学困生,到现在特别关注学困生,老师们的工作重心在发生转变。当然,我们的关爱率并不是只用成绩来衡量老师,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手段,坚定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理念。
有一些数据证明了我们的探索。2014年至2016年,我县后20%学生的平均分每年都在提高,分别是128.7分、143.4分及151.2分。更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上课愿意回答问题了,下课也愿意留在学校,这样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支持他们一生。
从2014年开始,弋阳县中考成绩平均分与合格率都在提升,去年是全市第二名。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会将关爱学困生的研究继续下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