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总结我省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主要任务。《规划》是“十三五”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十二五”时期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实现新发展,已经站在历史发展新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需求,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汇聚各方力量,深化改革发展,精准施策,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教育已站在历史发展新起点。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9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3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06%。全省93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积极推进“3+1”综合改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取得重大突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教育活力持续增强。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7186.84亿元,年均增长16.71%。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84.08%,比2010年增长6.84%。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育信息化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依法治教扎实推进。省政府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山东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完成102所公办普通高校章程建设任务,启动中小学章程建设。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583所。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115.05万人,职业教育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近9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上百万名城乡劳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校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三五”我省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完成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目标的攻坚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

  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亟需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提升教育竞争力。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通过创新发展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我省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导向。

  当今世界教育正经历着革命性变化,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互联网促使学校形态、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并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总要求。目前,我省教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教师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投入尚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尚有明显差距。基础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缺乏,人才培养尚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高;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

  未来五年,我省教育处于难得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发展要求。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尊重规律,从省情实际出发,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以创新发展增强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推动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全国、全省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规划》框架及确定的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规划共分为六大部分,即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和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其中有21个重点项目、工程专栏。

  1.发展原则。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教育发展原则是: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

  ——坚持服务需求,加快结构调整。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不同教育类型协调发展,增强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民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准确把握各项改革耦合性和关联性,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点突破。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聚焦影响全省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难点和深层次的制度瓶颈问题,启动实施一批教育重点工程和项目,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坚持依法治教,保障教育发展。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依法维护人民受教育权益、维护教育领域的公平正义、保障教育秩序的安全稳定。

  2.发展目标。根据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规划提出“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教育发展规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总体达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

  具体目标包括发展指标、质量目标、改革目标、治理目标和效益目标。

  (二)《规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鲁政发〔2016〕7号)等重要指导性文件,“3+1”综合改革的格局全面建立,在此基础上连续出台近百个配套文件,建立一系列制度,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因此“十三五”期间重在完善、重在落实、重在深化、重在提升。《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有:

  1.均衡优质发展基础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和学校艺术教育普及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设立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区。持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2.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拓宽人才成长路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职业院校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造试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建设一批公共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性或优质职业院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3.推进高等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坚持科学定位、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内涵、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积极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重点扶持6所左右省属高校和20个左右优势学科争创国内一流。加快推进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建设10所左右应用型特色高校,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分类整合省属高校与科研机构教育科研资源。实施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管办评分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探索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招生录取模式。实施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推进夏季高考录取方式改革,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完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探索针对不同生源采取不同的考试录取模式。

  5.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促进学历继续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过渡,鼓励高校发展高端培训。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文化教育培训。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实施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工作。

  6.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办学与教师、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支持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专业标准和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认证体系,推进高校与境外高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支持高校境外办学,开发海外教育市场。扩大外国学生来鲁留学规模。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支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和普通中小学校招收国际学生。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推动落实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用编进人计划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力度。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改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化、校本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现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改革高校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高校在人员控制总量内按规定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实施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

  8.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三通工程”和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山东省教育云服务平台、高校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山东省教育公共服务决策支撑平台,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能力。初步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信息环境。

  9.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贫困人口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着力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贫困农村学前教育普及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三项计划,推动建设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高校科技扶贫等两个网络,构建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等三个体系。继续实施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本科生专项计划,实施省属重点高职招收农村高职生专项计划。

  10.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完善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并逐步提高。围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重点任务的资金投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

    作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申培轩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