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疏导寒假校外培训需求要有正确姿势

这个寒假是“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早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要求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严查隐形变异行为,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各地也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寒假期间校外培训行为。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校外培训乱象得到了系统性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寒假期间,学生有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校外培训少了,寒假作业也被要求一减再减,这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有些迷茫和不适,如何安排寒假生活成了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难题。当下,部分家长的抢跑观念仍没有转变,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仍然有举办违规培训获利的冲动。种种因素叠加,使得防止校外培训旧态重演面临挑战。从严打击各类违规培训以及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关系“双减”工作成果的巩固,必须坚决落实。

另一方面,入冬以来,国内局部地区出现本土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懈。从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来讲,对校外培训也必须严格管理,减少聚集风险。对此,各地针对区域疫情防控形势作出了安排,有些地方加大了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专项巡查工作力度,有些地方则要求必须停止一切线下校外培训活动。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严控校外培训的举措引发争议。比如,某地要求学生签订《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如果违反承诺参加校外培训,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解释,之所以提出这一措施,是因为教育执法人力匮乏,希望通过警示、教育学生,从需求端遏制违法、违规培训。违规违法校外培训往往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强的特点,执法力量不足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如果执法力量有限,难以查处所有违规违法培训,那么能否将违反承诺、参加违规培训的行为都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从现实来看,这个要求很难操作。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做法是否合理、合法。不管有没有签订承诺书,是否“自愿”,因为参加校外培训就背上“不诚信”的污点,这一政策容易让学生陷入道德困境。

从需求端疏导校外培训需求,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可以有很多路径。一方面是,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双减”下的新形势。从长远来看,则是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通过考试改革,让家长认识到,刷题抢跑式的校外培训无法帮助孩子增强竞争优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将越来越行不通。比如,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的中小学期末考卷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考试命题趋向“情境化”,尤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不同形式回应了“双减”的目标。

寒假期间,“看护难”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家长选择违规培训的原因。所以,为家庭提供寒假托管服务,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减轻家长看护压力,也是一个路径。在这一方面,很多地方都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浙江就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少于1个免费公益托管服务点,重点解决因父母工作繁忙、家庭无人看护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过年的企业员工子女、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子女等的看护问题。在湖南长沙、辽宁抚顺、广东信宜等地,都开展了各类寒假托管服务,既让孩子有一个丰富的寒假生活,又解除了家长看管孩子的后顾之忧。这些显然都是疏导校外培训需求的正确姿势。

看见家长的寒假看护烦恼,看见部分学生确实存在的校外培训需求,一手严管违规违法培训,一手积极探索开展托管服务、真正立足于为民解忧,方是巩固“双减”工作成果、疏导校外培训需求的正解。

(作者系本报记者)

作者:杨三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