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资讯
培养科学素养 追逐科学梦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攀科技高峰,鼓励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就在前几天,当屠呦呦宣布她与团队成员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时,科学家精神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提高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一批各具特色的少儿科普读物日益受到小读者欢迎,它们像一位位科学启蒙老师,帮助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











《编程帮帮忙》插页。

    打开前沿科技天窗

    “让我们跟随院士走入科学课堂,触摸前沿科技的脉搏!”这是《院士讲科学:成就孩子科学素养》(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特色之一。梳理少儿科普图书可以发现,对前沿科技的关注正成为此类图书的重点方向。

    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郭晶介绍,“院士讲科学”系列图书,内容上紧扣前沿科技,由43位来自天文、航空、气象、植物、地球、建筑、通信、医学、基因工程、能源、军事、航天、交通等科技领域的院士,带着孩子进入前沿、有趣、神秘的科学探索世界。

    如果说《院士讲科学:成就孩子科学素养》是对我国前沿科技领域的“综述”,那么《你好,机器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就是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机器人题材进行深入挖掘。

    翻开这本书,小读者能够看到,共有100多个机器人在《你好,机器人》中“登场”。机械手尤尼梅特在工厂里帮助人类干活,“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太空给人类当助手,火山机器人但丁2号在人不能及的领域大显身手……它们既按行业、按时间进行展示,又有各类机器人原理、功能的局部解剖和深层讲解,使小读者既能掌握机器人兴起、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时间纵轴,又能横向了解各类机器人知识及其背后的机械原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冯蕙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谓是新技术的原住民。对他们来说,拥抱未来,迎接挑战,就要不断跟上时代,学习新知。

    激发求真探索热情

    《造物科学书:它们是怎么来的?》(电子工业出版社)从书名就不难看出其激发青少年探索事物背后原理的宗旨。该书责任编辑王丹表示,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就是他们最原始的求知欲。《造物科学书:它们是怎么来的?》介绍的是小读者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事物。通过展示“它们是怎么来的”,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索科学从而爱上科学。

    《造物科学书:它们是怎么来的?》是一本采用“画中画”设计的翻翻书。打开翻翻书,是对每项工作具体步骤的清晰讲解;合上翻翻书,展示的是一幅完整的造物流程图。“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升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王丹说道。

    在《院士讲科学:成就孩子科学素养》中,也不乏激励小读者勇攀科学高峰的案例。赵文津院士在展望未来时,就表示地质学充满待解的难题,如针对世界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在地质学领域就仍大有可为。“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这些未竟的事业,都是后继者可以选择及持续发力的方向。”郭晶对此表示,科学领域正等待着青少年在未来进入,作为新生力量助力于国家的科技创新。

    “让孩子们葆有对前沿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是最为珍贵的。”冯蕙也认为,科普读物不应满足于普及概念或原理,而应以循循善诱、层层揭示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奇妙,去发现背后的科学道理,去思考如何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智慧生活。

    播下科学梦想种子

    “为了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首先就需要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教育,让孩子们勇于做当科学家的梦。”郭晶告诉记者,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脊梁,请院士讲他们的科学人生及科研故事,既体现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也是点亮孩子科学梦想的引航灯。

    在郭晶看来,院士讲科学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中国神舟号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院士,他们投身科普讲台,优势在于带来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激励青少年献身科学事业。

    科学梦想的“生根发芽”,离不开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编程帮帮忙》(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培养青少年编程思维的科普绘本。

    在该书策划编辑石婧看来,编程已经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和听、说、读、写、算一样,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在编程中,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国外的儿童编程类读物更多、更普及。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编程已经进入了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并拟入教学大纲。”石婧同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引进的编程类图书不少,但针对低龄儿童的编程类读物,家长的接受度和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感受丰富多样阅读

    少儿科普读物要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对于前沿科技与复杂原理的展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有趣的表述,更显得尤为重要。

    “机器人及其引申出的机械原理、智能制造原理、人工智能应用等并不容易给小读者讲透。所以在‘硬核’科普之外,提升书的可读性、趣味性也成了重要考量。”冯蕙表示,《你好,机器人》中力图用幽默、浅显、简洁的语言把高深、晦涩的科学知识、智能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如在介绍社交机器人基斯梅特时,书中用“与主人相见”“会表达的耳朵”等有趣的小章节来介绍它的诞生和功能,拉近与小读者的距离。

    从装帧设计来看,折页书、翻翻书的形式也深受小读者欢迎。比如“乐乐趣揭秘翻翻书系列”(未来出版社)、“你问我答科普翻翻书系列”(接力出版社)等,既增强了青少年的探秘心理,也让他们收获了动手操作的成就感。

    在介绍每一种事物的制造过程时,《造物科学书:它们是怎么来的?》同样采用折页加翻翻书的设计。“随着墙书、地板书的流行,孩子的阅读模式不只是坐在椅子上,而是更加多样化。这本书既适合孩子一个人安静地思考每个环节运转的过程,也适合和小伙伴一起趴在地板上探寻大拉页中主线故事之外的神秘细节,为阅读增加无限可能。”王丹说道。

    从呈现方式来看,富媒体形式逐渐成为少儿科普读物的发展方向。如《院士讲科学:成就孩子科学素养》配套了院士视频资源。“我们考虑将这些视频素材转变成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或10分钟以内的短音频,让孩子们能够看到院士们精彩的演讲画面,聆听院士真实的声音,使丰富、形象、立体的院士讲科学活动离孩子们更近。”郭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