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在线
山大主校区2021年完工,一校三地济青威都咋定位

   2月27日,山东大学主校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山东大学在章丘建设主校区一事有了新进展。2月19日、20日、21日,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兴隆山校区举行了三场济南主校区筹建情况通报会。根据通报会上公布的进度安排,2021年6月主校区完工。

  一校三地办学

  济南青岛威海咋定位

  2月19日、20日、21日,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兴隆山校区举行了三场济南主校区筹建情况通报会。根据通报会上公布的进度安排,山东大学2017年2月,向教育部报告建设主校区前期准备情况;2017年2月-2017年5月,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预研与编制工作;与济南市、章丘区商谈,并签署相关代建协议;2017年5月-2018年7月,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及各建设组团规划方案,并报教育部批准;完成各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建设开工的其他各项准备工作;2018年3月,主校区奠基、开工;2021年6月主校区完工。据了解,主校区建设完工后,等所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完毕达到使用要求后,学生将整体搬迁入驻主校区。

  随着章丘主校区建设尘埃落定,山东大学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办学格局重新分配。山东大学在《山东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凝练三地办学特色。青岛校区将坚持“理工为主,错位发展;着眼高端,集群发展;拓展空间,增量发展”的原则,先期在青岛校区规划建设生命学科、信息学科、环境学科、海洋学科、政法学科五大学科集群,以及海洋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德国学院等若干高端研究机构和一部分基础科学、人文社科学科方向。

  在青岛校区启用后,将在济南校区本部重点建设发展人文学科和部分社会学科、基础学科、工程学科、医学学科。据了解,山大青岛校区和济南章丘主校区,不会存在学科交叉、学科重复建设的情况,保证办学优势的集中。

  据了解,山大主校区建成后,洪家楼校区、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等,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校园的实际情况,在山东省、济南市政府支持下,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园区、联合实验室等,不会造成浪费。

  威海校区将在现有的“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韩国语教育和韩国研究”三大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与济南、青岛两校区已有优势学科和优势方向错位布局,以“东北亚研究”为主,打造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威海校区的特色学科和学科方向;结合威海及周边地区的产业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通过学科方向的优化调整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快提升校区学科建设水平。

  推行学部制改革

  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

  2月14日,山东大学在《关于山东大学济南主校区建设事宜再致广大校友的一封信》中谈到主校区建设的必要性时表示,目前学校文理工医各大类学科被割裂在各个校园中,像一个个专门性学校的拼盘,各个校园文化氛围较单调,不同学科学生交流互动受到制约,学生跨学科选课的期望成了奢望。同时很多学科低年级同学和高年级同学分住在不同校园,也严重影响同学们的校园体验,不利于学术活动的开展。新建主校区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主校区建设完成后,将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据悉,下一步,在“十三五”期间,山大将以学科门类或学科集群为口径,逐步建立10个左右实体性学部,形成矩阵式教学科研组织体系。按照人权财权事权相匹配、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探索建立以人事和财务二级管理制度为核心,人事权、资源配置权和事务处置权统分结合的“学校—学部(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学部建设成充满活力的办学主体。

  同时,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学校与学部之间、学部与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落实齐鲁医学部相应办学自主权,形成适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内部治理体系。

  山大学科排名

  在稳步推进

  山东大学学科建设专项改革方案中显示,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没有学科排名第1,排名全国前5名的学科只有3个。学校没有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也没有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按照拥有顶尖学科的数量,山东大学在“985工程”高校中排名第35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3位。近几年,山大“没落说”不绝于耳。

  山东大学提供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截至2015年底,山大有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ESI论文总引用数位列全国高校第9名;在U.S.News2016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榜单上,山东大学名列第272位,在中国高校中居第11位;在SCI收录中国学科领域科技论文机构排名中,学校3个学科进入前十;SCIE收录论文总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八位;在2012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有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数学和考古学进入全国前三。2016年5月,山东大学共有15个学科进入ESI前1%,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数在国内高校排名第八。

  “十三五”期间,山大力争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际主流排名全球前百名,15个左右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十名,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15个左右,4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前1‰、8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前2‰、17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前1%且位次均有所提升。

  省内重要智库资源

  超五成学生留鲁工作

  山大迁建主校区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山大的重要性不无关系。记者查阅山东大学近三届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2014届毕业生中,本科生1462人在山东就业,占比47.2%;硕士生2144人,占比63.6%;博士生438人,占比76.2%。本科、硕士、博士,在毕业去向中选择山东的,加起来占比57.4%。2015届毕业生中选择在山东就业的,本科生1232人,占比41.23%;硕士生1783人,占比58.13%;博士生373人,占比72.01%。三者加起来,合计占比51.54%。2016届毕业生中留在山东省工作的,本科生1162人,占比67.16%;硕士生2318人,占比87.34%;博士生448人,占比94.32;三者合计占比56.12%。

  在社会服务方面,山大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黄蓝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智库建设、文化引领、科技咨询、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服务形式,对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2015年7月,济南市与山东大学、山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据了解,山东工研院是全国第一个采用基金筛选项目的产学研结合体,为济南打造一个“超级孵化器”,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优势力量,整合技术、人才、资金资源,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辐射、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企业孵化等工作,加速高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创新、产业创新,成为济南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山东大学承担着重要的“智库”功能。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