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各地高招录取进程的推进,一封封被全程“保驾护航”的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考生手中。手捧精美的通知书,“准大学生”内心的喜悦和好奇可想而知,必将成为一生难忘的记忆。
早些年,录取通知书的形式和功能相对简单。拆开信封,寥寥数语就是录取和报到的一纸“凭证”。如今,录取通知书作为第一份“见面礼”,逐渐衍化为“文化信使”,或文艺或卖萌或技术范儿,朝着“见字如面”的风格嬗变,这不仅令“准大学生”心动得意,还让围观者大饱眼福,成为向社会展现大学形象的一扇窗户。
有的录取通知书尽显大学底蕴。今年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封皮采用特种红纸+烫金工艺,信背面配以金色云纹造型,内里用北大红勾勒出相框的式样,处处感受到北大承载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
中国人民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采用函匣立体式设计,共分上下两层。函匣轻启,一张一合,吞吐着这所以“人民”为名的学校跨越85载奔涌不息的万千气象,更蕴藏着一代代人大人紧跟党的步伐在新时代中争做先锋分子的价值追求。
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北邮蓝为主色调,将“科技与活力”作为主旋律,将“二零二二”分别用阿拉伯数字、计算机二进制、摩斯密码三种方式进行表达,意在用“邮电”基因激发学子对信息通信的浓厚兴趣。
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将大学风貌凝练于方寸之间,展现着历史传承、价值追求和治学理念,不仅是“准大学生”迈入大学的通行证,也是展现大学底蕴的别致名片。
有的录取通知书传递育人情怀。今年的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山大红”的底色,搭配着青铜器上古朴的饕餮纹,感受到的是百廿名校的厚重历史以及“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这份通知书还写明了详细的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让“准大学生们”轻装上阵,新生活不必有压力。
最值得称道的是,7月18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20余位退休老教师、在职教师、社会文化人士、校友如约聚首,挥毫书写录取通知书。从2007年起,陕西师大已经16年坚持这一传统,在费时、费工、用心、用情中,尽显对新生的特别关爱。该校把手写录取通知书作为教学改革的先导以及“育人”的前置课,希望从入学开始就唤起大学生对书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践行。经年之后,这样的手书录取通知书一定会在岁月的研磨中历久弥香。
有的录取通知书创意十足。今年的南开大学在通知书套盒里装上了两粒莲花种子,寓意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颗留在故乡,不忘初心;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温州大学的通知书融合了“乐清细纹刻纸”和“木活字”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充满喜悦和吉祥氛围,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倾注的匠心和走心,使得这份礼物更显精致,令“准大学生”刻骨铭心。难怪许多有心人会把大学录取通知书珍藏10年、20年、30年……
一纸融入文脉与情怀的录取通知书,是“准大学生”与大学的“初见”;初见之美,既是“开学第一课”,也是一堂人生教育课。愿“准大学生”用心领悟其中的内涵和意蕴,激发再出发的青春力量,踏过千重浪,向阳生长。(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